关灯
护眼
字体:

本书的看点 之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拙作《高中啊高中》连载了不足全文的十分之一,就有朋友问我:这本书有什么看点?

    我说——“点”太多,但不一定是以“点”的形式来呈现的。内中所有的“点”,都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如烟火陡然炸裂于夜空那样的绚烂夺目,看官在满纸的“平铺直叙”中,尚需慢慢咀嚼,方能咂么出味道来。

    我说——每一章都像是将无数家庭的无数个亲身经历的场景,来做个真实而详细的文字记录,让读者在感同身受中找到共鸣。如果用“电影”的类型来打比方,这本书不像“故事片”,倒是像极了“纪录片”。

    我说——无论书中所记录事件“炸裂”得多么的惊天动地,我都尽量把“它”扔进深海里再“引爆”,只给读者呈现出平静海面上的一点点微澜。我告诫自己“浮出水面”,只需要做到记录事件、冲突发生时的场景,而不去评论这事件及冲突所蕴含的意味。

    读者也不是傻子,没有必要给大家做过多的解释。至于在这事件及冲突的场景里面,读者能够读出多少我所要想表达的东西,那就由天不由我了。

    这本书的读者群我归纳为三类:学生、家长、老师。

    九零后、零零后的学生,不管是在家里或家外,内心里的窗永远是对父母关闭的。这是一篇可以让父母们一览孩子们内心的扼要……

    六零后、七零后的家长,在自家独生子(女)的人前人后,永远是两副面孔。这是一本可以让孩子们一窥父母们想法的概略……

    诲人不倦的师者,绝大多数都是润物无声的春风化雨,但也有极个别唯利是图的斯文败类......

    朋友又问:你一个居家老汉,怎么就敢去碰有关“校园”方面的题材?

    原因有二:

    其一,我本身就是一位高中生的“家长”,一家人曾经陪着孩子厮杀过几年高中。

    而且庆幸的是已经上大学的儿子和我无话不谈。当知晓老子正在笔耕此文字后,儿子一回到家里,更是有的放矢地在饭桌上、闲聊间,瞅准了机会就“遥想”当年的趣闻趣事……

    小说完稿,发现竟有一半的文字,都是儿子曾经口头所描述过的,于是诚邀儿子“共同署名”,遭到儿子的坚拒,遂罢之。

    其二,我郑重保证:文中所有有关“校园”的故事、桥段,皆有出处!

    之所以敢这样掷地有声地拍胸脯,因为我自我掂量了一下,觉得自己对“校园”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生活积累”还是有些份量的。

    2015年儿子离家去上大学,我即开始着手创作本书。在拟大纲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匮乏“校园”方面的“生活体验”。文章刚开了个头,就感到吃力了,看来不去深入地“体验生活”,写出来也是垃圾。

    为了一探“校园”的究竟,我曾应聘本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打工,“卧底潜伏”长达一年。期间结识了很多在校高中生、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各类补习机构老板……收集到了大量有关“校园”的真实素材。

    本书所用素材,只是我收集到的、我认为有趣并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

    试问,现在写字的人,又有几个能像我一样,为了记录真实而去实地“体验生活”?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但也可以断言,很少......

    历时四年,区区六十万字,不敢想包罗万象,只想最最真实地反映当下高中生、以及高中生家庭的普通生活,包括校内及校外的、家里和家外的……

    最不屑哗众取宠、耸人听闻,一不小心还是未能免俗,掺杂进了一些只会“小概率”发生的事件,也不一定有什么“代表性”......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各位看官慢慢追吧。

    我自己通读这六十万全文,总结一下:《高中啊高中》无论“中心思想”还是“段落大意”,“高度”没有,如果非要上升到一个“高级”的位置,唯“见人心”就够了。

    更没有水平褒贬现在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的、校园的,放任看官阅后见仁见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