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侯府所在的村子叫做马家村,这里的大多数村民都姓马。听说是前朝的时候有个马姓官人曾在此定居,并且将自己的族亲、家产都迁到了这里。
后面就是几十年的兵荒马乱,强盗、官兵、乱军像蝗虫一样在马家村肆虐了一趟又一趟,最终这个还算小康的村庄彻底沦落到贫困的地步。
但这一切在丹阳侯把家搬到这里时都改变了。
因为道路通畅,有的商人也愿意过来看看这里有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就算没有,要是能和丹阳侯做一趟生意也不错。
甚至还个粮店老板专门把店开在了这里,以前马家村的村民们要购买粮食,都是要走上两个时辰进城,再背着粮食走两个时辰回来的。
丹阳侯府在此落户,一些商家也都跟着在这里置办产业。原本不大的马家村,经过这些商人的扩建之后,已经逐渐有了一座小镇的规模。
但是如同客栈、酒楼这样的地方,马家村还没有。来这里做生意的,卖的都是些生活必需品。比如卖米面的粮商,卖布料、成衣的服装商人。
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丹阳侯府的人也不是天上的神仙可以不吃不喝,所以他们在这主要还是跟丹阳侯府做生意,其次才是马家村的村民。
除了修建一条平整的道路之外,唐宁还在马家村里面办了一座私塾。
起先他本准备办家塾,唐瑜、唐温、唐良这三个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了,一直让他们瞎玩,让李子带着他们学也不是个事。
虽然李子和王诗都属于饱读诗书型的才女,让她们来教是绰绰有余。但是俩人毕竟是孩子的母亲,小孩捣蛋,这两个女人说不定下不去手来打。
于是唐宁最终还是决定另请先生,人选就是张景明推荐的退休枢密院签书刘让。
刘让这个人,在大宋的官员群体中属于中上游。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与政绩,但别忘了,能在大宋的科举考中进士,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宋朝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官员的举荐以及荫补录用的官员都稍微削减了一些。寒门子弟只要有真才实学,肯寒窗苦读,是有机会成为大宋官员的。
因此读书人在宋朝就格外的多。
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刘让能从中脱颖而出,自然是有他的本事。
这人写的一手好字,又有谦虚好学的美名。最重要的是,他还乐于教人,老家虽然不是东京城,但也在开封府之内。
退休了之后,正好他也想回
老家去当教书先生,一听张景明说丹阳侯准备请先生去教他家的孩子,刘让就有些意动。
那可是丹阳侯啊,光是这个侯字,他们家孩子以后也不会差到哪儿去。趁现在占个坑,将来也好收利息不是?
结果到了之后,刘让发现,马家村有很多很多的适龄儿童。他乐于教人的性格发作,把家搬到这边后,就整日里在想着那些孩子的事情。
于是他向唐宁提议,在这里建一座私塾,让马家村的适龄儿童免费入读,就当是做善事了。
唐宁也没多想,很干脆的答应了。刘让感到很意外,本来他还想了一套说辞,譬如这些孩子将来都是你丹阳侯府储备的人才云云……
私塾建起来之后,唐家的三个大孩子最先入读。马家村那些孩子的家长们一开始不同意,读书是要花钱的,他们自己能够一天两顿凑活个温饱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有余钱支持孩子读书?
一听说免费入读,家长们便有些心动。最终还是被刘让说动,三十几户人家的二十多个孩子陆续进入这座被唐宁命名为马家书院的私塾读书。
其实从一开始刘让就发现,唐家这三个孩子里,唐瑜与世无争,唐良性格温和,很有带头大哥的风范,只有这个唐温,让人头疼不已。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