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四组的比试进行的也很激烈。官兵们知道仅是依靠个人勇武决不能赢得胜利,便各自分工协作,以致比试的场面精彩纷呈。
时至中午,选拔什长的比试终于结束。张魁武等五十名官兵获得晋级。此时参加比试的官兵们虽然都已筋疲力尽,但精神状态和士气极高。
与当今明军中流行的任人唯亲的方法相比,这种比试的方法较为公平公正。选拔出的各级军官在军事素质方面较为突出,容易在士兵中受到认可和树立威信,因此全营官兵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大幅提升。
下午伊始,进行的是队官的选拔比试。比试的内容只是辨别号令这一项。参加比试的官兵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百步的距离外辨别三种不同命令的令旗。然后蒙上双眼在嘈杂的环境中辨别鼓锣等号令声,以辨别最多最准者为胜。
队官这一级军官不似什长和伍长能打就行,还要承担准确传达军令的职责。尤其是在声音嘈杂、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所以对号令的辨别就显得极为关键。
比试的顺序依然是以抽签来决定。张魁武抽签抽到了第一名,他整理了下衣襟后大步上场。这位蓄着络腮胡子的大汉表情沉稳脚步坚实,丝毫看不出怯场和紧张,更看不出经过上午激烈比试后的疲惫。
张魁武的上场引起场外官兵的一阵轰动,许多人都是从今天的比试当中才了解他的,对他个人的能力很佩服。一些官兵希望他能夺得哨官之职,不断地为他喝彩。
比试开始,张魁武果然不负众望。在百步外准确辨出三种大小不一的令旗,并说出了代表的含义。
为了模拟出战场上嘈杂的环境,杨林命人点燃鞭炮当做枪炮声;又将大群的骡马牵到场外往来驱驰,当做战马冲锋时的声音。再让围观的官兵以刀背互相敲击,当做两军短兵相接的声音。
张魁武蒙住双眼,很快在嘈杂的声音中辨别出了战鼓、铜锣和铜哨的声音,并说出了其不同声音代表的军令。结果他的成绩是全部合格,成功获得队官军职。
杨林望着张魁武暗暗点头,这个人具备成为一名优秀职业军人的潜力。以他现在的表现来看,最终很有可能获得哨官军职。
接下来的比试中,许多官兵因为不能准确辨识号令只能被淘汰。但被淘汰的人输的心服口服,没有丝毫的怨言。他们极为喜欢这种通过公开比试来获得军职的方法,认为这是极为公平的竞争方法。
选拔队官用了两天的时间,最后有十五位官兵获得队官军职。他们将在第三天角逐五位哨官的职位。
杨林非常赞同民间的一句俗语——“兵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他看来,明军在辽东战场上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是与各级军官低劣糟糕的指挥能力分不开的。想改变这种状况,一是通过较为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拔军官;二是通过军事院校进行学习。最后一点在现在来说不现实,所以只能采取第一种方法。
哨官的职责比队官职责更重大,是军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军职。一百名官兵的生死全在哨官的一念之间,甚至会决定战局的走向和最后的结果。所以选拔的内容要比先前的内容要难。主要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比试内容为骑马。参加比试的官兵全身披挂,在最短的时间内围着校场奔驰两里。途中如被马匹甩下来,则被视为淘汰。
辽东现在地广人稀,有条件的民众出行多乘车马。会骑马就会依据马速推算两地的距离,以此判断敌人每个时辰的行军速度。同时会骑马的官兵也能更好的转换骑兵和步兵的身份,为机动作战打好基础。所以杨林将会骑马做为哨官必会的一项军事技能。
第二项是在舆图上找出分布在辽东各地的城堡,并不仅要分辨出方向,而且要大致说出各城堡之间的距离。如能分辨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次要方向,则在与他人同等情况下胜出。
舆图就是后世的地图,只不过现在没那么精细和准确。上面多用图画标注城池堡垒,多用文字记录两地间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