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阴阳五行学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峰金可做兵器、砍树之用等,则主其人性格外向、刚强等;钗钏金可做装饰品之用等,则主人的性格内向、柔弱等。

    第三,纳音五行表示了五行物质的空间,以此来喻象人的心绪。如海中金在海中,深藏不露,则主其人处事心细、周密等;沙中金在沙中容易发现,则主其人处事粗心、欠妥等。

    第四,纳音五行表示相互之间的生克关系能否成立,以此来喻象人与人之间能否和睦相处。如大海水不能生任何纳音之木,因为海水是咸的,则表示凡纳音为大海水的人,不能和凡属纳音木的人和睦相处等。而长流水,天河水等纳音水就可以生任何纳音木,则表示在六种纳音水中,除大海水外,其余五种纳音水的人,均可以与任何纳音水的人和睦相处等。

    根据纳音五行的名称和含义来看,其应用范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纳音五行不能论年柱,而应以日柱论,因为四柱命理,一切都应以日柱天干为中心。纳音五行不能参予四柱干支的生克制化。因为纳音五行无阴阳之别和无时间概念。以日柱确定各自的纳音五行,以其含义的质量和空间,确定各人的一生中的成就大小及身体状况。即纳音五行质量大者,相对来说其一生中成就也大,身体也好,反之成就小且身体亦弱或难长寿。

    例如,孔子日柱为庚子,纳音为壁上土,其质量轻,空间又无根,故后世虽尊孔子为“圣人”,但在孔子的生存年代,用司马迁的话来说自己如“丧家之犬”,原因就是其纳音五行质量太轻之故。诸葛亮日柱为癸丑,纳音为桑柘木,其质量较重,作用较大,故孔明先生“初出茅芦”就建功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康熙皇帝日柱为戊申,纳音是大驿土,其质量最重,故康熙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代明君。

    阴阳五行与健康养生

    阴阳学说在中医上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之影响而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邪正两方面,正气与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来予以概括说明。

    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则包括阴精与阳气两部分。所以,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多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且一方面之异常,亦必影响及另一方面。例如阳邪致病,可导致阳偏盛而伤阴,因而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可导致阴偏盛而伤阳,因而出现寒证;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可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可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所以,《素问》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因此,尽管疾病的变化复杂,但就其阴阳属性来说,亦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病变而已。

    另外,机体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最后则可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病常见之病理发展过程。

    中医生理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机体防御邪气侵袭的整体卫外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从机体的防御机制来说,阳在外,为保护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阴在内,则为阳的物质基础,并为阳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

    从脏腑功能活动来说,则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能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而每一脏腑之中又各有阴阳,凡是功能活动则属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器质和营养物质则属阴。如心有推动血液循环和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此种功能属阳,而心血、心脏器质则属阴;肝有调节血量和精神情志的功能属阳,而肝血、肝脏器质则属阴;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以及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属阳,而脾的津液、脾脏器质则属阴;肺有主气司呼吸,协助心脏推动血行的功能属阳,而肺之津液、肺脏器质则属阴;肾有藏精生髓,主生殖发育,主持水液代谢等功能属阳,而肾精、肾脏器质则属阴。关于六腑,亦是如此,其功能属阳,而每一腑的器质则属阴。

    对于人体整体生理上的阴阳关系,则主要强调其协调和平衡。如就人体机能状态而言,则机能兴奋属阳,机能抑制属阴;功能亢进属阳,功能减退属阴。而在生理活动中,兴奋和抑制、亢进和衰退等是互相拮抗的,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又如阳气和阴精的转化,阴精是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阳气的作用又是在不断地产生着阴精,因而阳气和阴精,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故《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组织结构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且又彼此相互联系,密切合作。

    首先,就人体的部位与结构来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而体表之中的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脏腑中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则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再具体到每个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等。若从经络系统循行部位来说,则循行于人体四肢外侧及背部者属阳(如手足三阳经,仅足阳明例外),循行于人体四肢内侧及腹部者则多属阴(如手足三阴经)。

    但是应当指出,人体各部位、各组织结构、各脏器之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常根据一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如以胸背关系来说,则背属阳,胸属阴。若以胸腹上下关系来说,则胸又属阳。腹则属阴。同样,五脏若以上下关系来分,则心肺在膈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肝脾肾在膈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脾亦为阴中之阴脏。总之,人体部位、组织结构上的阴阳,只是其相对属性的一般归类而已。

    阴阳失调是病理变化的关键所在,故临床病证可概括为阴证、阳证两大类。所以,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察,亦可以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来加以分析和辨别。

    中医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首先当辨别阴阳。例如望诊,一般面色光滑润泽为阳,面色沉浊晦暗为阴;凡见青、白、黑色,其证多属阴寒,而见黄、赤两色,则其证多属阳热。又如闻诊,凡气粗声高属阳,气弱声低属阴。而在切诊中则把浮、大、滑、数等脉象归属于阳脉,把沉、小、涩、迟等脉象归属于阴脉。

    中医诊断以阴阳作为辨证之总纲,用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故凡表证、实证、热证均属于阳证;凡里证、虚证、寒证均属于阴证。所以临床病证虽然千变万化,总不出阴阳两纲范围。

    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创造条件,使失调的阴阳关系恢复相对平衡,这就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由于病证不一,本质不同,故其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中医临床根据协调阴阳的精神,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众多的治疗方法。

    在食物的阴阳属性上,一般来说,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功效。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相反,凡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疼等征象的生姜、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征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征象的辣椒、酒等,都是温热性质的食物。凡使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

    在归纳药物的性味功能上,阴阳亦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一般性能,都具有阴阳之不同属性。以四气来说,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五味来说,则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以升降浮沉来说,则具有重镇敛降作用的药物属阴,具有轻浮升散作用的药物属阳。所以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病证阴阳与药物阴阳之关系,正确运用药物的阴阳性能,以改善或调节病理上失调的阴阳关系,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五行在养生中的运用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这天她抱病在床,薛宝钗前往探视,谈及“食谷者生”时说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看,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这里,薛宝钗道出了传统养生中有关五行生克的真谛。

    中国养生理论正是运用五行学说的上述基本观点来揭示人体各部分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复杂联系,并从整体上来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的。

    首先,中国养生理论将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各自的生理功能。以五脏为例。其中肝属木,木性曲直、喜条达,善向外、向上舒展;肝与之相对应,于是也就具备了喜条达舒畅,恶抑郁遏制,善疏通开泄的功能特性。这样,就把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结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而为人们的养生实践提供了两条重要思路:其一,养生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特性,以便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其二,养生应该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考虑到具有同类特性的外界事物对人体组织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影响,如“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至真要》)

    其次,五行结构中的生克学说是我国养生学关于人体机能整体调控机制的理论核心。五行学说在养生领域的具体应用,正是根据事物间的生克关系,通过五行调控来强化人体自我调节功能,使身体各种机能维持或恢复正常有序状态,最终实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的。

    “五脏”和“五志”分别作为人体众多五行小系统之一,它们除了各自内部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生克关系之外,彼此之间也同样会发生五行相克关系。五脏的肝心脾肾与五态的怒喜思(忧)悲恐有着相同的五行属性。这就提醒人们在进行情志调摄或五脏养护时,可以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古代医学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五行与个体的体内和个体的体外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自我保健一目了然:比如,肝属木,怒伤肝,以悲胜之,以恐解之。因为,怒则气盛,气盛则肝举叶张;悲系于肺而属金,金能制木;恐系于肾而属水,水生木。另外,春天保健之要在于保肝,严防风邪侵袭,道理就在于此。

    总之,在五行生克学说的指导下,我国养生学逐渐形成了一种通过多路调节手段来保持或促进机体健康状态的行之有效的独特养生理论。

    古人认为,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其相乘、相侮,是宇宙万物的组合、生灭、循环、演变的方式与规律的本始,也是人们养生保健的本始,古医学家张景岳说得好:“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克);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克)则亢而为害。”因此,讲究养生保健,务必遵循五行规律;遵循五行规律,务必辩证有度。

    五行食疗法

    在传统饮食养生中,食物按照五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尚书?洪范》记载:“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阐述了五行与五味的相互搭配。又如《内经》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五行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五行平衡、五脏调和,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气血旺盛。这相生相克的五行又都有与之一一对应的颜色、动物、器官和内脏,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体内“气”的运行。

    (1)金对应肺,与呼吸道疾病相关,如有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语音低微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肺。

    食物选择:“肺吃白”,给肺“吃”白色的东西,比如白豆、白萝卜、百合、牛奶、豆浆等。白色食品给人一种质洁、鲜嫩的感觉,常食之对调节视觉与安定情绪有一定作用。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益处也颇多。白色食物可让肺强健起来。如百合,可润肺止咳,对呼吸道的调养效果最好。此外,白萝卜、白木耳、白芝麻也有生津润肺的功效。

    润肺食疗法:

    罗汉果茶

    罗汉果1个,将其切碎,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频饮。

    秋梨膏

    秋鸭梨500克,红枣200克,生姜50克,蜂蜜250克。

    将鸭梨去皮,切成小丁,加适量水烧开,用小火煮30分钟;生姜切成片与红枣用同样的方法煮成汤,过滤去渣。然后把鸭梨汤,枣、姜汤,蜂蜜一起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

    因为罗汉果、秋梨的金气最重,且有极强的药性,可使肺功能迅速强壮。

    (2)木对应肝,肝开窍于目,木资充盈才能眼睛明亮,如有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宁、胸胁隐痛、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肝。肝怕劳累,肝气最弱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必须工作,则至少每隔1小时让眼睛休息5分钟。

    食物选择:“肝吃绿”,给肝“吃”绿色的东西,比如绿豆、绿豆芽、绿茶、绿色的蔬菜等,颜色越绿对我们的肝脏越好。大部分绿色的食物都含有纤维素,能清理肠胃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发病。经常吃绿色蔬菜能让我们的身体保持酸碱平衡的状态,更大程度上避免癌症的发生,还可舒缓压力并能预防偏头痛等疾病,并且对我们的视力和身体大循环意义重大。

    利肝食疗法:

    取灵芝、女贞子、黄芪、甘草、刺五加各适量,制成茶包,开水冲泡饮用。

    具有保肝、抗衰老的功效。

    (3)水对应肾,如有腰膝酸软、水肿、尿频、记忆力减退、易感风寒、无故大量脱发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肾。比如调节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尽量做到含而不露,遇到不顺心的事,尽快放开。此外,在肾脏最弱的时间,不要熬夜,以涵养精神。

    食物选择:“肾吃黑”,给肾“吃”黑色的东西,如紫菜、黑米、乌骨鸡、黑木耳等。每天5~10克木耳,或是在主粥、蒸米饭是撒一把黑豆对补肾大有益处。黑色食品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来自天然,所含有害成分极少;二是营养成分齐全,质优量多;三是可明显减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几率。

    强肾食疗法:

    醋泡黑豆补水疗虚,是中医治疗肾阴虚的“黄金方”;

    吃鱼最为助肾,因为鱼肉不但可以健肾,还能稳定情绪、增强记忆力和判断力。

    (4)火对应心,心主血脉,如有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烦躁,甚至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时,就需要养心。如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此时心力最强;心脏先天较弱者宜早睡,睡前宜喝杯胡萝卜汁或西红柿汁来养心。

    踏豆按摩:取绿豆500克,用铁锅以文火炒热后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将双脚洗净擦干踩踏绿豆,可于每晚睡前1小时踩踏30分钟左右,具有强心安神的功效。

    按压肚脐:肚脐即神阙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5~7分钟,可敛心静气、安然入睡。

    食物选择:“心吃红”,主要是给心“吃”红色的东西,红色食品有红柿椒、西红柿、红心白薯、红果(山楂)、红苹果、草梅、红枣、老南瓜、红米、柿子等。多吃些红色食品可预防感冒,这些食品中富含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对上皮组织和呼吸道粘膜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可提高预防感冒的能力。

    养心食疗法:

    取枸杞子30克,炒酸枣仁40克,五味子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

    方中酸枣仁、枸杞子具有养心血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敛心气的作用。

    (5)土对应脾,暴食伤脾,如有腹胀、腹泻、倦怠、气短、韧带和肌肉松弛、身体水肿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脾。脾弱者可把午饭的时间提前到11时,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最得力;晚饭1小时后吃1个甜性水果可健脾。

    腹部刮痧:腹部刮痧,可帮助蠕动亢进的肠胃恢复正常,让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隔姜艾灸:用姜片将艾炷和穴位隔开施灸,可以调顺脾胃、温胃止呕、理气止痛。

    食物选择:“脾吃黄”,给脾“吃”黄色的东西,比如黄豆、胡萝卜、玉米、红薯、浅颜色的蔬菜、水果等。黄色的食物能帮助培养正面开朗的心情,增加幽默感,更可以强化消化系统与肝脏,清除血液中的毒素,令皮肤也变得细滑幼嫩。

    健脾食疗法:

    赤小豆鲫鱼汤具有健脾去湿、利尿消肿的功效,为时下较合适的汤品,同时亦适用于湿热症、消化不良、小便不畅等症。

    赤小豆约90克,洗净、泡浸半小时左右,把鲫鱼洗净、去内脏,亦可放置锅里加生油稍煎片刻。然后一起放入瓦煲里加清水煲煎。

    银耳、白果、卿鱼等可加酱油佐膳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