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这些书册文稿后张海觉得对于寻常大众来说这些文字还是有些太过枯燥了,不一定能够引起普通市民们的兴趣而只为少数富贵人家买了去,那就有失其意义了。于是又花了不少的银钱请来南京城里一些颇有名望的版刻画工使这数本累计多大千页的书册成为可以带彩色插图的书籍。使认字不全的人也能够通过彩图方便的猜出文中的意思。
“这一千多页累计二十万字板刻费及成书费大概如何?”张海向有过书籍出版经验的陈礼询问道。
“通常大小的字体,百字大概就需要一个刻工一天左右的时间。二十万字要在十天内版刻完成光是版刻银大致就得二百余个刻工花费写刻银二百两上下的样子。如果是彩印,那么板费加起来就是写刻费的三倍。不过即便是数百两的版刻费用,如果成书上千这道也算不上什么只是要保证纸张的质量,这每三百来页的一卷就需要花费三贯钱上下。”
听到陈礼这样说,张海便回忆起自己那个时代让自己可以接受的书价大概在什么层次上。一般来说,如果一本书的价格超过月收入的十分之一,那就很难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了,也无怪忽这时代的读书人能成为某种拥有身份的象征。而如果按照寻常城里主事百姓月收入十分之一左右的费用来定价,倒也不会成为做为薪柴之类的废弃物来对待。
“我们队伍上决定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如我们所需要的传单告示一样,盈利并不是目的。扬州之役后队伍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拮据。价钱我们按包括人工在内的成本费甚至再加三成的误工费来出也问题不大。在发行上,宣传教育类的书籍按照成本一折每本三百文的特价出售。南京刻书及印刷出版业数万名从业者几个月的工钱我们还是垫的出的。几万套用于宣传我们基本主张的书册并不为过。
这个决定落实下去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弟子对此有些顾虑,担心过早的宣扬这些主张引的士绅反对并不害怕,毕竟新朝政权并不打算完全依靠这些人。但是书中一些内容则涉及到新朝大军核心队伍的治军思想问题、还有工匠管理管理方面的原则。
“这会不会让我们的敌人变的更强?”个别学塾弟子也曾经在日常会上提出过这个疑问。
“如果朝廷的军队乃至这个世道能够靠我们几本书的宣教而有本质的改进,而不是像为师当年在张宅那样花费不少时间重新培养你们这些新人才能够做到,我想即便我们的事业多一些阻力也是值得的。我为师却从不认为点明了问题所在那些势力就能够认真的改进。”
不知怎的,张海忽然想起了太平天国,自己如今的势力乃至局面虽然同太平天国那时大有不同,不过还是有一些类似之处:那就是同样威胁甚至是占据了朝廷的重赋之地。明庭的军力虽说比严防汉人的满清军事规模更庞大,可出青州以来的这些日子所遭受的打击也更大。朝廷如今唯一应对内外危局的办法估计也同后来的清廷大同小异吧:以保卫名教为名的办团练。甚至因为没有华夷之防,这些举措的事实并没有本质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