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十三年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张海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松惬意以甩手掌柜的心态来对待事业了,几乎每天都要花上四五个时辰或是处理公务或是外出巡查,这十年来的时间的勤政也终究没有白费。本来很多在资本大发展时代的矛盾苗头大都被以高压的手段处理和解决了。唯一让张海有些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些移民于海外的人。
历史上的欧洲向外移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为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的西方经济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其实并不存在迫切的向外扩张需求。加上一些认知与技术手段的欠缺导致的极高出海风险,这使得跟着船队走来路的人几乎都是一些破产的底层。
新朝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经济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是曾经的广东福建等地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也不再有人像过去那样被迫出海或者吃海上的生意了。可是,张海在这一代人的时间里所树立的威望却不是那些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潜意识的欧洲国家可以相提并论的。只要没有一些太过恐怖的传闻、做事的人看起来值得信任、有必要的利益补偿、大规模的移民在西征结束之后就没有再遇到过太大的阻力与困难。不要说西南西北等一些落后和当时相对贫困的地方,就是在东南发达一带,冒险和征服天下的号召之下也有不少人加入到了闯关东、下东洲、走西域的大潮之中。并且随着新朝财力的逐步改善,由国家组织的移民动员之规模也越来越大。
到了新朝二十年以后,新朝海内的人口增长调查竟然开始变得缓慢起来,甚至有停滞的取向。
不算每年移民东北的七八十万人,每年从陆路走西域的人口也多达五十万人。
西征结束获得荷兰等地大量的造船工匠、造船技术乃至西洋船只之后。新朝的造船业也开始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专门从事远洋船只建造的南京船厂发展到六万余人的规模、广州船厂及辽东船厂也发展到各两万员工的规模。每年建成下水的远洋船只逐渐超过十万吨总计上千万两的价值。新朝拥有的远洋帆船也从明末包括各路海盗在内的不过十万吨上下的规模发展到即便不计西洋缴获船只也多达一百万吨以上的规模。
在西征结束乃至整个日韩地区都被新朝控制之后,全球贸易规模因为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大规模的减少,有组织的移民扩张成了海上运输的主要需求。每年通过海路下西洋移民中东及环地中海和欧洲一代的人也多达每年四十万以上,而下西洲走太平洋航线去美洲的人则达到每年六十万人左右的规模。
不计东北,仅仅是每年出境界的人就多达一百五十万人,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这些人中很多还是不久将要进入生育年龄段的少年,这就让新朝每年的人口增长率从千分之十五以上迅速下降到了每年只有千分之几的水平。
每年千分之几的人口增长率在前朝实际上也属正常。从明初开始算至明末,二百多年的时间也不过每年千分之四五左右的人口增长率。可是在新朝这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之下因为移民的问题人口增长逐步降低下来还是多少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
张海也曾经有顾虑过,但最终还是觉得:在大统一的时代,这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情。
首先中华之地的气候在全球虽然算的上温和而且水利资源充足,可是人均耕地却并不多。理论上的十多亿亩耕地可以算的上良田的也就五亿亩左右,按照一亿五千万人口算下来平均每人就只有三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效率的良田。而且即便新朝各地的人均农业资源分配在经过调整之后更为平均,依然有明显低于平均线的地方。从人均农业经济的角度,此时代的海内人口在达到一亿五千万以上的情况下也开始接近边际效应的门坎。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变革还是要等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展开,机械动力与农业化学工业广泛出现后才开始能有比较明显的改观。而此时的新朝无疑离这个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
经过长达近一代人的迁阶移民,虽然对于旧疆以外的地区不可能有如海内一样相对完善的人口调查,但还是可以通过大致的判断得出结论:如果不计混血后代,仅仅是能够保持一定文化和血统的汉人家庭在西域及东欧等地的新增至少达到千万以上的人口规模。
千万以上的人口规模在经济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就能有一百几十万左右的现役武力,足够有效的统治一个大文明区域了---虽然还显得并不十分充足。但至少能够对前欧洲地区做到这点儿。而新大陆一代的本土居民移民人口规模则多达七百万人以上。考虑到印第安人并不是西域欧洲一代的异种人,至少那里的女童很有机会同化成没有太多离心力的人群,广义汉人有效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很可能也已经逼近千万。
按照张海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新征结束以来西洲新大陆中部一代的新移民人口已经超过西班牙人殖民之前印第安人的人口数量,并开始向着新大陆中北部一带展开了扩张,也同当地的印第安部落发生了不少冲突。
就在张海翻阅有关新大陆送来的一些有关扩张战争还有当地情况的资料的时候,亲卫连的一名战士有些紧张的来到了张海的身边犹豫了很久才有些紧张的低声说道:“夫人今天好像有些不对,圣主还是。。。还是看看吧。。”
张海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可仔细一想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事情绝不可能有那么简单。不是香儿自己有什么事情,就是天儿出了什么事情。。。
因此也就立刻放下了手头的事情,从新华书局飞快的向西院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