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识控制着流云鼎悬在半空,绿色的火焰在神识的控制之下安静的燃烧。
清月先是将流云鼎均匀的加热过一遍,防止因为温度不均匀导致草药焦糊,炼制失败。
然后,照着玉简之中所述,先后将两种材料和灵泉泉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投进丹鼎之中。
这时候,火焰燃烧的猛烈了些。
神识一分为二,一边控制着火焰,一边关注着药鼎中的融药过程。
炼丹术高低的关键,一是控火能力,一是对药草炼制方法的掌握。
高明的炼丹师,不仅要做到一心二用,甚至要一心多用,还要能随时应付各种突发情况。
过了一会儿,两种药草融化开来,呈现出一种浅绿色的汤汁。
接下来,就是借着火焰的热力,慢慢蒸干水分,将药材里某些不溶的颗粒和被萃取出的药草精华分散开来。
渣滓沉到下层,均一的熔融液分离到上层。
这是决定成丹率和成丹质量的关键所在之一。
分离的不够彻底,会导致丹药杂质过多乃至于成为废丹、毒丹。分到下层的废弃材料过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丹药的品质,但也会导致药草的浪费,成丹数量过少。
说来,丹药中上、中、下品差距大的原因,有一部分就在这里。
清月不知这其中的分寸,只好本着尽可能保证丹药质量的原则处理。
放稳火力,水汽从鼎盖中如云烟般溢出。渐渐地,碧绿色的汤汁渐渐变得浓稠,以至于成为一种近似凝胶的状态。
是时候凝丹了!
神识如一双巧手,将绿色的凝胶团成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圆球。
玉简中记载,一份材料,一炉能出丹六十左右。但她此时凝成的丹药却不足三十枚。
清月莫名觉得,炼丹的过程与做饭的过程有些类似之处。
只是炼丹的时候,神识代替了双手。
技之极致,近乎于道。所以便有了传承悠久的食道、丹道。
银白色的流云鼎中,碧绿色的药团悬浮在丹鼎之中,火焰的热力继续上涌,将药团剩余的水分陆陆续续蒸干。
怎样判断收丹的时机呢?
玉简中记载。至丹药呈青碧色,不皱不散,有丹香溢出时为宜。此时的丹药浑圆饱满,颜色青碧无黑斑。
这是个很模糊的形容,大约是需要炼丹者根据经验来判断。
有没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法呢?
清月想了想。尝试着将一缕极细微的木灵力探进丹鼎。
灵力围着药团打了个转,她能感知到,有些丹药里的木灵力温和均匀,有些丹药里的木灵力暴虐压抑,有些丹药木灵力嘈杂紊乱。
丹药,是将数种灵药的精华凝炼到一起,形成的一种无害的,能起到某种效果的综合体系。
那么,这些丹药中木灵力的性质,就应该与丹药的作用效果一致才行。
她推测。辟谷丹起到的效果应该是温和缓慢的。
神识有意识的将含着不同种类的木灵力的丹药分门别类的区分开。
然后,那些木灵力本就温和平顺的,远离火源。木灵力紊乱的,在神识的控制之下,以不同的速度转起了圈,通过这种运动方式,将紊乱的木灵力打散调匀。
不久之后,收丹诀打出。丹鼎的盖子掀开,几十粒青翠的丹药纷纷落到事先准备好的大号玉盒里。
玉简中记载,色匀不透明者为下品;色均匀透明。无丹纹者为中品;色匀透明,有清晰丹纹者为上品;色匀透明,有清晰丹纹,且有丹华者为极品。
所谓丹华。是指极品丹药在暗处时,会散发出的微光。这微光是灵药精华外显的标志,这样的极品丹药几乎没有任何杂质,效果上常常有质变,可遇而不可求。
最终收到玉盒里的丹药有二十五粒。
十五粒为下品,七粒为中品。还有三粒丹上有些微黑斑,这是废丹。
不好不坏的成绩。
清月没有继续开炉,而是静静将炼丹的过程回忆了一遍,有疏漏不明之处记在一张玉简上。
虽然只凭着大脑也能记住,但想和写是两种不同的记忆方式。
想的过程更自由,你可以随心所欲,跨越常规和常识的藩篱,将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拉到一起来;而写的过程,是受语言和逻辑限制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使你的想法变得条理和清晰的一个过程。这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然后,继续炼制第二炉丹。
辟谷丹的原料便宜,不怕浪费。她没有急着尝试其他丹方,而是就这一种丹药继续炼制。
炼丹之道,初学者当首重质量而非数量或者速度。
但事实上,大多数初涉此道的人往往将丹药与灵石划等号,只要能炼制的出来,哪怕是下品,也不愁销路,于是,浅尝辄止,沉浸于成功带来的荣耀和快感之中,一种丹方炼制成功,就迫不及待的尝试更高一级丹方。
这就导致,这些人往往在最初的时候就忽略了很多细节,限制了将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技,精而能成道。完美,来自于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
世事洞明,是为学问;艺臻极致,是为不朽。
自修炼之初,她便谨记,证道之途,不在于你能走多快,而在于你能走多远。艰难的不是想方设法先人一步,而是克制住蠢蠢欲动的野心,时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