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始终觉着,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历史。我所身处这洪流之中,只以为自己是个听书人,奈何,如今一步一落子,皆如同逆风执炬。
*
大颜覆灭后的第二十年,街头的说书馆人流攘攘,在吐瓜子的声音之中,一个年迈的说书人唾沫横飞地讲着故事。
“上回书我们讲的是大颜旧事,说到大颜,就不得不提大颜的开国帝君齐朗。”说书人的惊堂木拍的极响,“说到这齐朗,就更需得提到那云岚长卷,此物原本是悬挂在大颜的宗庙之中,与齐氏同享后人万世香火的,可惜在二十年前,大颜国破之时,这长卷,却被皇家焚毁,但是,这些人的故事却,流传了几百年都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小老儿今个正是要讲一讲这云岚长卷的故事。”
“老人家,这云岚长卷,不就是写着一百零二个人名的一卷书册罢了。”后面有一个面容清瘦的少年笑着说道,“一卷书册,又有什么故事。”
“年轻人啊,这你便是不懂,大颜六百年风华,尽是启自这卷中英杰,而其中啊,最为传奇,便是那卷上最后一个名字,苏岚。”说书人捋一捋长须,缓缓地说道,“据说,这一卷云岚长卷上的一百零二个名字,俱是齐朗手书,记录的是战国末那三十年间为天下一统而居功甚伟的英雄们。民间一直流传,苏岚这一个名字,齐朗写了十五年,只因为每一次齐朗写到这个名字时,都会痛哭失声,不能自制。直到他临终前,才将这名字书于长卷之上。”
苏岚的名字一出,茶馆里更是人生沸腾,六百年时光过后,这个名字却依旧鲜活地存在于市井之中,下至三岁小儿,上至八十老者,提起这个名字,都能讲出他的故事,都能吟出他写过的诗句。
“小老儿的故事,便要从这苏大人开始。”那说书人语气一扬,颤颤巍巍地将手在空中一划,“这个苏岚,是战国时楚国重臣,说起此人的身世,便要牵扯到战国的旧事。这战国,本是八百年前上清覆灭后,那二百年的乱世的称谓。至七百年前,才形成了所谓的战国三雄的形势。这三国,便是楚国纳兰氏,齐国齐氏,和周国司徒氏,这三国以外,还有燕国,熙国,斟国等十余个小国,并上北方草原之上的扎鲁赫。这楚国地处中原,北接周国,西接扎鲁赫,东临大洋,南临燕国,是当时的第一大国。周国则处大陆之北方,多半国土都是北方严寒之地。而齐国,地处江南之地,地虽不算广袤,却国富民安。这三国经百年征战,各自立足一方,相安近五十年后,各国遂又各自交战,为的便是一统这万里江山,成就不世之霸业。”
“这苏岚不是有个妹子,比她这哥哥更为传奇吗,这苏岚的故事,我们听了千万遍,只想听听他妹子的故事!”话音刚落,便又有一个年轻男子,在一旁大声喊道,一时间大家都随声附和,那说书人也只得笑着说。
“既然客官们想听这位俪元皇后的故事,小老儿便也说上一说。这位俪元皇后,是苏家四女,苏家有四子,便是长男苏峻,次子苏岚,三女苏容,四女苏颜。这四人,皆有一段故事,可最为人唏嘘的便是这苏颜的故事。她死于齐国显立二十一年,死时不过是一十五岁,可不过就是这短短一十五年,为她在这史书中争得了一席之位,只因为,她是齐朗唯一、皇后,也是齐国宗庙里,唯一一个以太子妃画像被供奉的皇后。”
“十五岁?”众人皆是惊诧,“那后世的世宗又是怎么回事?”
“那些都是些传说罢了。”说书人摇了摇头,“她十三时,便誉满京华,因着自己的两位哥哥,结识了齐朗,十四岁时,未及笄便被聘为齐朗的王妃,后来同年,齐朗在她父兄的帮助之下,成为储君,她也正式被下诏册为太子妃,十五岁时,她只差亲迎礼一项,便是太子妃,却死在了苏家的那一场灭门惨祸。十年后,齐朗才为苏氏平反,并正式追封她为后。相传,齐朗死时,棺材里陪葬了一支青瓷的瓶子,一支九鸾钗,并一纸婚书。那青瓷的瓶子里,便是她的骨灰,九鸾钗是她及笄时皇家所赐的聘礼,而那纸婚书,便是册封太子妃时,送至太庙的那一张。”
“她的存在,全都系在齐朗一人身上。”早先那个说话的清瘦男子,却是用不大却能让人人听见的声音说道,“可惜成者王侯败者寇,她的另一桩姻缘,倒是无人再提。”
“这位公子说的,小老儿亦知道的不多,只是民间确实有传说,说这位苏四小姐同周国的那位司徒岩若,倒是另有一桩姻缘,只是这些话语,可信的又有多少。”那说书人说到这却是叹息,“那百年风流战国,多少豪杰纵横睥睨,到头来也不过是黄土一抔,后人一段故事罢了,罢了。”
“这故事,可没什么意思,竟是个红颜薄命,倒不如那些红颜祸水来的有趣。”早先起哄的那个客人,吐出一口瓜子,摇了摇头,丢下一个铜子,便走了出去。
他这一走,众人便都散去,只剩下那个清瘦的年轻人和那白发苍苍的说书人。
“小伙子,小老儿没什么故事讲了。”那说书人笑着对他说。
那个少年却一动不动,只是坐在那里,半晌他才说:“据说,苏岚下葬的那一天,宛平的雨没有停过,而齐朗打着一把褪了色的二十四骨孟竹宗的油纸伞,默默地送了他的棺椁。”
“哦?”那说书人也吃了一惊,“民间的传说,苏颜和齐朗第一次有迹可循的相逢,便是因为一把孟宗竹的油纸伞,那一天,也是个雨天呢。”
“是啊。”那少年笑出声来,“可是巧合的很呢。他俩的恩爱情长,随那繁华门庭,一夜之间化作灰烬,世间无常,大抵不过如此。”(未完待续。)